第二百六十五章 大宋会变得更好_人在大宋,无法无天
趣书网 > 人在大宋,无法无天 > 第二百六十五章 大宋会变得更好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二百六十五章 大宋会变得更好

  人在大宋,无法无天正文卷第二百六十五章大宋会变得更好六月,江南东路,广宁监。

  知监苏洵是康定元年恩科进士,排名一甲第四位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,北宋一甲不像明清时期那样只有三个人,而是有五人,所以才有章淳第二次考试,考中一甲第五名的情况。

  而这一届恩科里,头名状元叫做王安石,榜眼叫做苏颂,探花叫做黄庶。

  历史上他们都是庆历二年,也就是今年中进士。但历史上那是因为与西夏开战,大宋朝廷被迫停了几年科举,所以才耽误了他们。

  现在与西夏的战事获得了巨大的胜利,加上朝廷现在新开了许多部门,反倒逐渐缺乏官员,因此特意加设恩科。

  广宁监位于江州,就是后世江西九江市。这里产铜,成为了宋代主要产铜钱之所。

  别看后世的九江市繁华热闹,但此时的广宁却颇为荒凉,除了江州县那边由于是重要的贸易区域,较为繁华以外,周围县城则荒凉偏僻。

  原因在于周边区域湖泊丛生,陆地相对较少,可以说城池和百姓都居住在湓江低洼潮湿之处,自然也就难以发展。

  苏洵住的地方环境也很差,他虽然是广宁监知监,监与县同级,应该住在监衙里,但当地监衙相当破败,跟草堂子差不多,办公时还经常漏雨,让人苦不堪言。

  此刻苏洵正站在江宁码头上眺望。

  码头算是稍微繁华点的地方,因为长江来往船只,加上广宁的钱币都要运出去,所以聚集了不少搬运苦力。

  有人就自然有消费,因此开设了一些店铺,如饭店、茶铺、酒肆甚至还有赌坊、妓院。

  只是听上去似乎不错,但实际上就是一条破破烂烂的小街道,开设的店铺也都是搭个凉棚就能经营,妓院基本上就是半掩门的暗娼,谈不上有多高端奢华。

  码头后方就是旷野荒地,四处坑坑洼洼,湖泊丛生,遥远的地平线上,还能看到夯土墙垒砌,墙高怕是不足七尺的广宁监城墙。

  苏洵站的位置是在码头旁边的一个小山坡上,夏日清凉的风吹拂,吹得他衣角翻飞,胡须随风而动。

  远远的他就看到一艘大船缓缓地靠近过来,随后开始停船休息。

  由于不知道妻子具体到的时间,只能通过来往信件推算,所以算到差不多日子,就过来等着看看,实在不行,也安排了仆从观望。

  便在这个时候,远处大船徐徐走下来几个人,苏洵看到后惊喜不已,连忙撒丫子飞奔,跑下山坡迎了上去。

  “夫人!”

  “夫君!”

  程夫人也看到了苏洵,她正抱着三岁的苏辙,旁边还跟着五岁的苏轼。

  苏洵上去把苏辙抱住,高兴道:“你们总算来了。”

  古人当官有些会带家人,也有些不带。比如苏轼历史上就把王夫人带在身边,结果在他担任登闻鼓院判的时候于汴梁开封病逝。

  虽然程夫人家是眉山富豪,他们苏家也是当地望族,但苏洵长时间没考上进士,又四处云游,家乡早有人说闲话。

  如今一朝发迹,考上进士当了官,那自然要把妻子接到身边来,让家乡人看看他苏洵也是有出息的。

  这一趟程夫人是跟着哥哥程濬过来的,早年程濬还看不起苏洵,现在见他已经登上恩科,传言还受到了知院赏识,酸溜溜地道:“妹婿这是鲤鱼跃龙门了哟。”

  “大兄说得哪里的话,快跟我去县衙吧。”

  苏洵招了招手。

  程濬指着身后连绵十几艘没有驶入码头的大船说道:“算了,我还要去江东售货,就算是过夜,也得去江州府,你这江宁码头可放不下那么多船。”

  苏洵笑道:“去衙门吃个饭的时间还是有,大兄不如先让管事的把船驶去江州府,晚间小弟亲自送大兄过去。”

  “是啊舅父,一起去吃个饭吧。”

  五岁的苏轼说道。

  此时苏程两家还未交恶,程濬也只是早年看不起苏洵浪荡子,一直鄙夷。

  现在人家中了进士,那自然情况就不一样了。

  见面子不好驳,程濬也只好答应。

  众人往回走,苏轼四下扫视,看到这与四川截然不同的景象,好奇说道:“父亲,这里好破旧。”

  “现在是破旧了点,但以后会好起来的。”

  “为什么?”

  “你看那边。”

  苏洵指着远处。

  苏轼看过去,就看到远处很多衣衫褴褛,穿着粗布短衣的农民,正在湖边开垦。

  后世这一片其实就是九江市的城门山铜矿,一直处于开垦当中。

  但在古代当时犹如岛一样,湖面积比后世大得多。

  譬如后世的赛湖在当时是和长江相连的,九江市的城西港区有一些露出来,还有一些则在江水里泡着。

  这使得当时这一片的生存环境相当恶劣,除了铜矿产业以外,几乎没有什么农业生产。

  程濬好奇道:“这是在开垦农田吗?”

  “嗯。”

  苏洵点点头:“如今朝廷免税,允许百姓开垦,且官府会借种子、农具给他们,无地百姓也有田了。”

  “为什么一定要种地呢?这山里铜那么多,多挖点矿,多造点钱不好吗?”

  程濬纳闷。

  “这自然是好的,但留不住人呀。”

  苏洵苦笑道:“粮食要从外面买,也没什么人来经商。很多雇佣的工人挖了一段时间,就带着钱去江州城挥霍去了,长久以往,广宁永远都只是一个采铜的地方,连个镇子都不如。”

  “那不挺好的吗?”

  程濬耸耸肩:“伱负责挖掘铜矿,铸造铜钱,又何必那么麻烦呢?”

  苏洵瞥了他一眼说道:“这就是你只能做商人,不能做官的缘故。眼里只盯着这点货物,如何能成大器?”

  “你!”

  程濬气死了。

  这好像是他以前说苏洵的话。

  “好了好了。”

  程夫人连忙打圆场道:“好不容易见面,何必又要争吵?”

  “知院说了,为官一方,不仅仅是值守一方安宁,还要造福百姓,建设乡野。”

  苏洵得意地说道:“此番朝廷允许地方截留三成税务,虽然我们广宁监以前本来就无需交多少税,只需要每年给朝廷上交铜钱就是了,但知院说,舍得花钱兴建,才有更多的钱出来,若广宁监人越来越多,越来越兴旺,产铜也会更多,钱不也更多吗?”

  这次赵骏算是对他寄予厚望,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,社会对货币的需求量不断增大。即便朝廷置了四十多个铜币监区,依旧满足不了需求,所以必须要从海外进口。

  现在不仅从日本进口铜,还进口银,都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。

  而以前缺铜严重、管理混乱、立额过高等等问题困扰着宋朝朝廷,为此赵骏特意严选精明强干的官员担任地方知监,且不归州府管辖,直属于路,先降低定额,留存部分铜钱给地方,让他们进行发展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qushu9.com。趣书网手机版:https://m.qushu9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